日照小说网 www.rizhaoxsw.com,最快更新告白与告别 !
拍到博什瓦黑 摄影指导 廖拟
博什瓦黑是西昌深山里一间村庄的名字,准确地讲,它只是一堆石头的名字。www.Pinwenba.com这个古怪漂亮不明觉厉的彝文翻译过来是:这里的石头上有画。10年前,记得大学快毕业那年寒假,春节刚过,大家心情不是很好。磊子、周展、李然来西昌找我,准备去泸沽湖。约定很散漫,人也始终凑不齐,就滞留在西昌城里好几天。我们其实都不是爱旅游的人,知道城外有许多风景名胜却每天无所事事地在城市里各种奇怪的场所乱逛,去枯河滩看人家卖马或是去废弃体育场坐着喝酒,天气都特别好,几次回忆都把这段搞错成了夏天。
后来有几天,大家突然颓了,待在家里哪儿都不去,一起看书上网聊天看片,很像宿舍生活。我爸有些看不下去,鼓励我们多出去走走,不知他从哪里找来一份西昌旅游地图,有很多不景气的景点介绍。我们看中了“博什瓦黑”这个名字,就坐车去了。是车坐错了,还是那地儿根本没开发,记不清了。车把我们搁在路边,司机说我们必须得走上两小时山路才能到达。
红色的土路贯穿始终,两旁都是像《七龙珠》中那美克星上的半人高灌木。村子很穷,彝族小孩拖着鼻涕跟着我们跑,狗左右闪躲,途中还有刚建好的高压塔,从下面过,嗡嗡地响,有点害怕。经过垭口,风大了起来,人都站不稳,云速加快,路忽明忽暗。土路走烦了,大家下到河道里蹚着水边走,没见到鱼或蟹类,连水草都没有。体力即将耗尽,风停了,河也似乎到了尽头,地图的意思是前面不远处那座山上就是目的地了。
我们轻松地在密林深处找到了那几块大石头,一共三块,每块跟卡车一样大。这些石头和旁边的植被风格完全不搭,像是足球场上的易拉罐,不知道它们是怎么来这儿的。石头上确实有若隐若现的线条,后退几步就能辨别出有些是人形,有些是动物形,有些姿态大概和宗教有关,具体什么朝代和意义我们便漠不关心了。艰难地攀爬到石头的顶端,是一个较为倾斜的平面,上面也有岩画,线条里有干枯的苔藓,还有游客的刻字。我们躺在这些上面休息聊天,远处山中有山民在无聊地哇哇叫喊,我们跟着哇哇,山民哇哇,我们哇哇……几近黄昏,又起风,好冷。云紫色的,每个人分别领了一道金边,那种光后来只有在《变形金刚》里见过。
5年前,又是春节,回到西昌。那天是大年三十,有些怀旧,我和爸爸上午出发,准备骑单车带他去看我赞叹了几年的博什瓦黑。又是记忆出了问题,错判了距离,在整个路程的三分之一处就体力耗尽。中途拦了个农用卡车,把我们快进到当年班车司机放下我们的地点重新开始。路和植物都还是老样子,当年的儿童变成了青年披着斗篷蹲在路边拿着啤酒,新的儿童和狗尖叫着加入进来尾随奔跑。还差一点就到达目的地,但天色已晚,我建议此地不可久留。爸爸不听我的劝告,要看岩画,错过了回程的天光。我们在黑暗与饥饿中骑行了四个小时,错过了年夜饭,但依然美好。
想起韩寒,他也是个有乡愁的人。刚认识他的时候就经常开车带我去他老家附近那些光怪陆离的地方游玩,一所中学后门菜地里的烂水塘、水泥厂职工休息的宿舍门口、杂草丛生的废弃雕塑园、铁轨旁边的粪坑……
成为朋友后,我们经常在祖国各地指着一扇门或是某个岔路口评头论足,然后驱车千里去另一面墙或另一条小河沟拍案叫绝,乐此不疲。
这些地方便是他的博什瓦黑,需要无所事事和松散的生活才能找到的地方。我们都明白这是好可贵的情怀。
今年春天,我们拍到了博什瓦黑,和拍到了亭林镇、台球厅一样,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我把灵魂与生命分给他们造型指导黄育男(中国台湾)
(这些角色会穿着这些衣服在另一个时空生活着)
提问者:请谈一谈这部电影的造型构思。
黄育男:韩寒与我都很喜欢90年代的氛围,充满了我们的青春回忆。韩寒是因为看了《翻滚吧!阿信》而来找我。《翻滚吧!阿信》的年代是90年代,那是刘德华的追梦人年代。因为有年代限制,所以板型是无法天马行空的,例如刘德华倒三角轮廓的牛仔外套、窄裤脚的牛仔裤,有一定的公式必须遵循。
但这让我有了这部电影的灵感,Vintage若突破年代限制(《后会无期》的故事并不是发生在90年代),同时也很适合公路电影的调性。旧旧的、耐脏的、一套到底、生命的厚度,那是一件东西要用很久、很珍惜的年代,牛仔裤磅数高、耐穿,家具也是,是有灵魂的。
欧洲的公路电影都爱用Vintage,因为Vintage是一种传承、一种生命的累积;一件皮衣,阿公传给爸爸,爸爸传给儿子,就算电影结束他们也还会一直传承下去,“keeping walking”,这些角色会穿着这些衣服在另一个时空生活着。
Vintage的质感存在着灵魂,是买新衣服来怎么做旧都做不出来的;就像整形,再怎么整,都不会比造物者给你天生的东西自然。公路电影的造型不能太抢、太刻意,需要以布花、布纹、质感、颜色去呈现风格。
且需要耐脏、风尘仆仆的感觉,这一切Vintage完全可以达到。就像江河在沙漠中的那件睡袍,不是现代会有的配色与织法。苏米的大衣,会随着光影变化,乍看是咖啡色,在黄光下又带着墨绿;Vintage的颜色不会是死的颜色,暧昧最有意思,颜色的拿捏也是电影感的形塑要件。看似单色的布,在某些反光下,可以隐约看见布料上的压条。电影感就是由这些小细节去堆砌出来的,电影的美感来自于暧昧。
提问者:在构思与执行这些造型的过程中,是否考虑过中国普遍观众的接受度?
黄育男:我们在写实与美化间做了一些抉择,在带领观众或忠实呈现、讨好观众中选择了前者。这是我们相信电影所应该做的,是我们对于电影的使命感。
(那是演技眉,修不得)
提问者:妆容发型这一块的操作方式是?
黄育男:《后会无期》里的妆都是瑕疵不完美的。在电影中,不完美才是完美。女演员不修眉、维持自然原始的眉形,增加演员生命的力度;我都说那是演技眉,修不得。压唇色、做出唇纹、加雀斑、只稍微刷点透明睫毛膏。头发不刻意吹顺,带着自然的毛躁,让角色更有生命力。
江河(陈柏霖)完全素颜,把他原本的肤质赤裸呈现出来。公路电影的男性要呈现一种粗糙感,他原本的质够的,加了任何东西都会掩盖掉。什么都不画,他的质就会自己跳出来。
马浩汉(冯绍峰)则是以特效化妆的手法来操作一般妆容。因为冯绍峰的长相太完美,细皮嫩肉、奶油小生、俊秀的脸庞。我们改变了他的肤质、骨骼轮廓,赋予他新的眉形,来形塑他新的个性,赋予角色真实的力度,让人相信这个人、这个生命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细微到连他的手都改变了肤色、质感(粗糙感)。(如果你被困在一个风景,就会很难看到下一个风景)
提问者:完成这部电影后,有没有什么感触?
黄育男:这是我第一次做公路电影。电影杀青后,好像自己也经历了一段旅程,我把自己的灵魂与生命分给了他们。
人的一生会看到许多风景,如果你被困在一个风景,就会很难看到下一个风景。
一个画画的人与《后会无期》分镜师1号海报设计师王溥
作为一个自由散漫的美术工作者,得到这次邀稿的信息之后着实发怵,心想还不如画几篇小品漫画更能表现自如。每天涂涂画画,疏于文笔,所以下面就以小学作文水平讲述一下我参与电影《后会无期》的一些经历。
我的工作室主业是给电影做前期美术设计方面的支持,一般情况都是行内人介绍,某某导演新片需要概念设计,画分镜头等等,再逐步详谈。年初时某导演朋友介绍说韩寒要拍的新片,找我画分镜,我的第一反应是“他不是个著名作家吗?”。在联系沟通好了工作行程之后,我跟工作室的伙伴们征集了韩寒的小说。因为此前我只是知道韩寒,但是没有读过他的书,作为补课,我得先拜读一下。这也是个工作习惯,在见某导演之前,先了解一下他之前的创作,知道他的风格类型,利于工作时的沟通。不过时间有限,只读完了《1988》,紧接着收到了《后会无期》的剧本,看完之后觉得挺对脾气的,预想这段工作应该能顺心。对于看重工作时的心情如何这点,我想各位从事美术设计行业的同人们都能心照不宣吧。
一月初来到上海,负责接待的制片小哥把我带到酒店房间。客客气气地送走他之后,一个人坐在这个标间里等着导演助理,心想“又是一个月的关禁闭”。“关禁闭”时跟剧组画分镜的活动空间就是居住的酒店标准间。如果酒店不失火的话,这一个月可以一步都不出门。见到摄影师之后工作就开始了,这时才知道具体的工作方式。分镜头由摄影师和导演先确定好了草案,我按照摄影师勾画的草图将画面完成,这对我来说相对轻松。
所以大家看到的分镜头画稿,设计者是摄影师,我属于代工。顺便提一句,摄影师的草图画得很可爱,我工作室的同人对草图的喜爱程度胜于我画的正稿。当画完第一天的部分画稿时,我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韩导。他没什么名人做派,说话声音不大,交谈起来很轻松。
导演看了画稿之后表示满意,我也确定了这次分镜画稿的绘画风格。因为喜欢公路片,这次的故事调子是我比较擅长的,绘画技法也是粗犷勾线加灰调子光影为主。就这样,工作顺利开始,每天收到草图,摄影师讲解要点,次日导演摄影师来验收正稿(我称之为放债与收债),接着大家讨论镜头设计,再聊点闲篇儿。休息时间自由把握,每天过得很快。
中途导演助理梦哥带我去福州路补给画具,算是放风吧,顺便买了两本书。感谢他的帮助,我才没在那小屋里憋出毛病来。白天工作时我一般都开着房门,对门是试装的房间,经常有人来我这串门,大家也好奇看看整天伏案画画的人是个什么状态。导演也会悄无声息地进来,可能是我戴着耳机听音乐的缘故,总之经常一抬头就看见他站在桌前。他跟我闲聊时问我现在画这种风格的电影是不是比较顺手,喜欢哪类电影。我说喜欢公路片和有质感的电影,不喜欢唯美干净靓丽纯情的都市爱情片。他问整天画画,反复地做同一件事会不会没感觉了。我当时说画画还好,起码每幅画不一样。现在想想,其实有些工作画第一张的时候就没感觉了,完成它只是为利益。
这样的工作节奏,时间过得很快,回京之后在工作室整理这次的画稿,发现成果还是很满意的。总结起来就是沟通无障碍,直接跟创作核心沟通,不掺杂中间人,也没有无理翻案修改这些糟心事,创作专业,绘画过程中还是很愉悦的,所以主观上也想把这次的画画好。在工作20天满期的时候,一共画了570张左右的画稿,这个成果也让我有点惊讶。
接下来是先导海报的设计和绘制,这个时间剧组正在奔波各地紧张地拍摄,我在北京的工作室被一个广告项目蹂躏。当接到设计海报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后,我果断将其他工作交给了其他人员。因为导演希望以手绘风格完成海报,这个活儿就不太好分配出去了,我个人是不愿意在同一张画里看到不一样的排线风格的,本着对绘画尊重的态度只好独自完成了。所有的沟通都是通过手机远程进行,总有一段时间联系不上,后得知当时导演正在船上乘风破浪地拍摄。这种等待出海人音信的感觉,总让我觉得手机那头是一队辛苦的渔民。
海报的元素创意是导演的提议,我在尝试了几幅构图之后大家确定下来其中一幅,跟后来发布的海报构图基本一样,只是上下颠倒了,这个名副其实的“颠覆”是画到一半时发生的。原本的创意上面是沙漠,旅行者号漂在海上,下面大半部分是海水,效果也还好,但是大家都头疼海底部分放什么都觉得像灾难片。后来我想不然下面是天空好了,这个效果大不一样,导演也很快就认可了。这些基本的构图敲定之后,我先完成了工作量较大的排线部分,旅行者号、天空和海水,海报的样貌基本成型。导演开始丰富画面的创意,陆续加入了海岛、渔船、海里的小雨,那颗粉色的流星。对,是流星,起初跟现实中流星一样,是从天而降的形态,在最后时刻,导演提议改成一颗升起的流星,完成了这张海报最终的构成。
完成海报之后,我也发现了一个小惊喜:导演每新加一个元素,我就凭感觉把它放在一个看着舒服的位置,并调成舒服的大小,在大构图中也注意协调关系。当最后完成时,我发现如果以粉色的流星为顶点,分别与旅行者号、渔船和海岛连线,再把后三者相连,组成了一个有空间感的金字塔,而这个金字塔的关键是那颗由降落改为上升的流星,这让我为之一振。
也许你会说“这有什么,大惊小怪”,我想说的也并不是这张画有多好,而是在感慨由导演的引导完成了一张我自己感觉舒服的画,这点非常难得。
在一个由外行人指挥内行人已成风气的大环境中,无数设计师被迫做了多少自己不忍再看的东西,能在一项工作中体会到正确的创意交流,与一个思路清晰的导演合作设计出一个满意的作品,这就是值得怀念的一刻。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撰文果然要比画画累得多啊。希望能与韩导再次合作,后会还是有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