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小说网 www.rizhaoxsw.com,最快更新互联网时代博士生的学习变革 !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有利于博士生人格的提升和全面素质的培养。www.Pinwenba.com比如从费孝通的学术成长历程可以发现,他与导师形成的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在其学术生涯中起着重要作用。周巧玲等总结我国优秀博士生导师的经验,建立了一个关于博士生导师的角色与责任的概念框架。认为导师在指导博士研究生时担当的角色责任主要有:提供专业指导的专家、科研训练中的教练、积极的提问者和评判者、督促和激励者、科学精神和态度的示范者、学业支持者。毫无疑问,导师在博士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互联网无法替代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导师和博士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师生之间互动形式多元化,导师的指导方式亟待改变。
5.2.1导师与博士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打破了信息的垄断性,博士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学术动态和对资料信息的占用能力、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博士生导师从“讲台上的圣贤者”变成了“路边的指导者”,地位的变化导致了师生关系的重新构建。比如通过电子邮件、论坛等师生之间沟通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格局取代了单一的面对面的交流,不仅仅克服了面对面交流信息不对称的尴尬局面,而且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也避免了时间的不对等现象。因此,交流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扩大,优化了博士生教育的生态链,形成了网状的互动交流系统,有助于指导效率的提升。
访谈的34名在读博士生中均不同程度地通过电子邮件和导师保持联系。D204认为这样做有三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通过邮件方式与导师联系,将需要讨论的问题、自己的疑问和思考,在文字表达的过程中,也提炼了自己的研究思路;第二个好处是导师回复的邮件可以保存在邮箱中,可以反复的阅读和思考,直到自己搞清楚了为止;第三个好处就是不用和导师当面交流,既在时间上保证,导师抽空答复就可以了;又在空间上有保证,不占用导师太多的场地资源。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导师看到相关学术文献或信息,会通过邮件告诉我”,得到77%的博士生支持(见图 53),说明互联网在导师和博士生之间互动交流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使得传统的单纯面对面向多元互动的形式转变。
正如在调查中,博士生们认为,“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学生和导师之间多了一种沟通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导师指导不一定要‘面授机宜’,可以通过邮件发送信息,节省了双方时间”、“导师指导更加便捷”、“对导师指导起到了关键作用”。
另外,导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多种形式来加强和博士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访谈中,D206、D209提到其所在单位的博士生导师有自己的博客,内容既有生活经历,如感想、反思等,同时也有学术方面的方法指导、文献上传等方面的内容,受到了博士生的好评:通过阅读生活方面的内容,加深了对导师的了解,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阅读学术方面的信息,又增加了一条博士生了解学术内容的渠道。如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国强教授就有自己的博客“陈国强博客”(http://blog.shs),截至2012年5月31日,已经发布了180篇博文,包括科研、管理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陈国强感慨地说,以前已经有学生戏称他为“老爷爷”,平时学生见了他有些“敬而远之”。博客开通后,其在拉近师生距离、增加师生感情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他的博客中,大多数博文都有回复,有很多真诚流露的表达,如网友Nicholas在回复博文“我们的研究生怎么啦?”认为:
敬爱的陈老师:初来医学院,第一次听您做报告,这是我听过的最贴近研究生心理需求、最真诚的报告。您就像一个老父亲,苦口婆心的教育着研究院里您的每一个子女,希望我们这些80后的研究生能够明确读研的目的,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带着兴趣、富有激情、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在科研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这无疑坚定了某些因社会上对做科研工作的负面评论感到迷茫的研究生的信心。
在“陈国强博客”中类似回复很多。通过博客,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特别是学生对导师的科研要求、工作内容及其所思所感拓宽了了解渠道,达到了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的目的。
5.2.2互联网时代导师的指导方式亟待改变
传统意义上的博士生学习共同体更多的是体现了师傅带徒弟的场景,教师掌握了大量的学术信息资源。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学术信息的极大丰富、相对开放、来源多样化、更新速度加快和获得的成本降低,博士生更多的则是从互联网上获得学术信息,博士生的信息占有量空前丰富。因此,在指导定位上,导师要保护和鼓励学生的研究兴趣,使研究工作能够建立在个人主动性上,鼓励学生在本学科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现实条件来确定研究方向。在学习与科学研究中,导师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尊重博士生的意愿,与博士生共处一个平台,把博士生作为自己的科研合作伙伴,平等相对,与研究生共同研究、共同学习,保证博士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自我空间。
在指导方法上,导师从传授、扩展学科和专业知识向使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工具以及信息甄别上转变。互联网强大的文献和信息资源已经远远超过了导师传授的知识量,但是导师可以凭借自己的学术经验和素养指导博士生按照正确的路径来寻找知识、甄别知识、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
访谈中,D116、D117都认为,导师在互联网时代需要转变指导方式:
互联网时代对导师的指导方式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导师对互联网的观念、态度,以及互联网使用效果等,都需要一个不断适应和调整的过程,最终达到面对面指导和网络指导两种形式的完美结合。(D116)
互联网对博士生师生关系的影响是促使导师指导方式的转变。导师指导不能停留在已有知识的传授,因为很多知识学生自己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的是需要在研究方法、研究方向等方面加强对博士生的指导。(D117)D113建议导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她提出:在导师指导上,可以多多利用网络。比如通过互联网采用书面、文字交流的方式。因为文字在书写过程中,需要提炼和加工,这个过程就是双方整理思路,有时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才能把问题阐明或解答清楚。再比如师生共同参加某个学术社区,师生在整个社区中参与讨论、互相引领,这样也许更加有利于融入大的学术环境中,了解这个学术团体关注的方向,容易跟上,甚至引领这个学术领域。
但是这种指导方式的变化在导师和博士生之间还没有达成共识。调查中发现,博士生和导师对指导形式的想法有所区别。数据显示,超过60%的博士生更愿意通过网络的形式和导师保持联系,但是导师可能更愿意通过传统的电话、见面等方式联系(71%),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差。54)。
从图我们可以看出,博士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导师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比较直接和及时。同时导师也需要不断地调整指导形式,结合博士生的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培养工作。当然,这一数据是从博士生的视角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